养生气功八段锦就气功角度而言,口舌生津,吞口水是养生气功入门的标志。
当然,这是针对现代人而言。
不能不说,现代人幸福的同时,也非常悲惨。一边享受着,另一方面又因为欲望的彻底释放而变得自身资源枯竭。
有很多人,很久都没有感受过,口舌生津,嘴里自动释放甜蜜的唾液。
有多少人,是只有见到美女帅哥,或者看到美食才会流口水。
注意,这个口水,不是我说的“口水”。
我说的这个“口水”是自动从身体涌出来的唾液(津液),道家叫“甘霖”、“玉泉”、“灵泉”。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提倡动不动就提“心息相依”,“炼精化气”,更不要说,炼神啥的。
现代人,补亏是第一步。
补亏是需要动功和静功配合。
动功不是用尽气力的体能锻炼,是如同八段锦这种养生气功导引法,逐步恢复身体自我的机能;
动静结合则是,站桩;
静功则是打坐(先不要冥想)之类。
而这些功法补亏最直接的功效就是,口舌生津,你就可以随时吞口水了。
看来,吞口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什么是“津液”?
《黄帝内经》“灵枢篇”之“诀气”章讲:“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津是渗出;液是流动。
如果针对口水而言,则是从口腔中特别是上腭、牙龈渗出来流动性的液体。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说:津液养人,但其他水溢出,对人有伤害。
“《內解》云:一曰精,二曰唾,三曰汨,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皆所以損人也。但為損者,有輕重耳。”
陶弘景引《内解》(内经的解释)说,精、唾液、泪水、鼻涕、汗水、尿液等排出太多,会损伤身体。
唯有“津液”不会。
“人能終日不涕唾,隨有漱滿咽之。若恆含棗核咽之,令人愛氣生津液,此大要也。謂取津液,非咽核也。”
如果一天都不吐口水,而是津液满口吞下,养生大要。就像嘴里含一个枣核一样,这样势必形成舌头上卷,容易保存精气生津液。
但是注意了,是吞咽津液,不是吞喉咙出来的痰。(陶老师很幽默)
曹文逸“大道歌”解释得更清楚:
“休论涕唾与精血,达本穷源总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
在体感热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泪。
在肾感念即為精,在鼻感风即為涕。
纵横流转润一身,到头不出於神水。”
曹真人将其本源认为是“神水”,由于人的心意识的变化而转换。但能识神水者就需要花功夫了。
二、 津液怎么来?
《养性延命录》“服气篇”说:
“《元陽經》曰:常以鼻納氣,含而漱滿,舌料唇齒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當少飲食,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
气满经脉通,津液自然滋生。用鼻练习吐纳法,就能常常津液生。并说,不能吃太饱,吃太饱,气逆,胃肠功能反而被抑制,不容易生津液。
《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说:
“《導引經》云:清旦未起,先啄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滿唾,三咽氣。”
“静坐,两手握固,轻咬牙齿,叩牙齿,容易出津液。”
早起咬牙齿生津液的方式,后来被编为“坐功八段锦”。
明冷谦《修龄要旨》有介绍,高濂《遵生八笺》也有记载。
其口诀说:
“叩齿三十六,”
“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
“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律;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汨汨下响,百脉自调匀。”
可以说,坐功八段锦简直是,吞口水贯穿始终。
道家的“十六字诀”(十六锭金):“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也将吞咽口水作为重要功法。
三、如何在日常保持津液常生
既然,津液生,吞口水这么好。那么,作为现代人,日常如何达到随时满口津呢?
那得从几个方面下手:
一是,少抽烟、喝酒。特别是嘴巴干涩,喉咙疼痛时,最好少抽烟。
二是,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时,可以多练习叩齿动作。
三是,多练习敛臀缩肛动作。
四是,当然是练习站桩、八段锦等养生功法啦。
需要注意的是,站桩想要口舌生津,需要足够放松,静心、顺气,沉浸在当下,心情轻松愉悦,也不需要多么高深功夫,也不需要站多长时间,慢慢就能口舌生津。
八段锦练习时,想要练出口舌生津,则需把握动作缓慢不用蛮力,屈伸有节,不强支撑;呼吸自然柔和,深细绵长。
宋朝曹文逸道歌中,有两句道出了其中的精髓:
“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
绵绵迤邐归元命,不汲灵泉常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