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出生的养生家多有练习内家拳的经历,如胡海牙、张义尚、李少波等。但他们并不算武术家,因为他们更注重养生而不是搏击。
比胡海牙长4岁,出生于1910年的张义尚先生也是如此。张义尚先生学问渊博,职业是中医,但精通武术、养生功夫、道家丹道、释家禅学。
张义尚因幼年体弱,学习了不少内家拳法养生,如著名的金家功夫、太极拳等。
多数人都知道张义尚先生推崇金家功夫,包括其弟子胡孚琛教授多次讲张义尚传承金家功夫非常适合作为道家修行入门功法。但其实,张义尚先生对于太极拳也有很深的研究,并跟随杨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先生学习3年(1945-1947)。
和胡海牙系统梳理太极拳理论并整理出个人心得不同,张义尚先生更注重传承,特别是杨氏李雅轩先生的传承。张义尚自称功夫不到,但因和李雅轩老师关系很好,对于老师的太极拳心要理解到位。
依然弱化其讲技击的部分,重点介绍张义尚解读李雅轩太极拳养生要义。

1.至柔与至刚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介绍八段锦、易筋经甚至金刚功都强调“松”和“不用力”。这其实和杨氏太极拳的“至柔至刚”理论一致。
张义尚说太极拳的特点就是“静”和“柔”。展开来讲就是静、缓、软、匀。
静,主要为用神打基础,最终可以达到神经清醒、照物无遗的境界。太极拳注重动中求静,静是核心。
缓,为达动中求静的目的,有越慢越好的提法。但慢不是失去节奏。
软,为了丢掉后天的拙劲硬力,这需要全身关节肌肉筋骨彻底松开,则肢体自然沉重柔和,有松沉软弹、棉里裹针的感觉。
匀,是均匀有节奏。动作虚实分明,快慢一致,如抽丝挂线,相续不断。
张义尚认为,主张“刚柔相济”、“快慢相济”、“顺逆缠丝”等,违反了“静、缓、软、匀”四原则,就不是纯粹太极拳了。

卫昌国学注:事实上,对于学习养生者而言,刚柔相济反而是很好的入门方式。因为初学者需要有所着落,需要明确的感受。因此不少初学养生者,包括学习八段锦、太极拳等喜欢用力,并没有问题。重要的是,知道用力之后要知道不用力,知道松才更有收获。
2. 站桩与盘架子
张义尚认为杨氏太极拳不需要站桩,只需要盘架子即可。
并认为,站桩是少林的东西,是呆板的法门。
这一点有所偏颇。
事实上,王芗斋先生大成拳的桩法非常灵活,其“不动而动”的要义即是内家拳要义,也是养生要义。
孙禄堂先生讲形意、太极也用“无极”、“太极”桩入手。
只说最基本的健体养身而言,甚至就学杨氏太极拳而言,配合站桩更容易把握。毕竟现代人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多耐心琢磨。
当然,杨氏盘架子也是很好的练功方式,与站桩并不矛盾,可以说是动桩。
张义尚引李雅轩先生讲解说:“关于身势方面,只要一身松开,虚着顶起劲来,气自然地沉到丹田,也就够了。上有提劲,下有沉劲,物必自直,并且劲整。一提一直,自然就会端正;全身松开,自然就会下坠;神顶起来,自然会有灵机。”
这可谓是非常精要,不单是太极拳盘架子要领,也是站桩、八段锦练习要领。

3. 用意与用神
张义尚认为,太极拳的精髓:不用力(用力则笨),不用气(用气则滞)。
并曾写《观师诀》讲其诀窍:
“顶头拔背塌腰身,松净沉气与定神;
指趾甲梢通尾闾,五心相印合灵匀;
别有自然任运诀,虚静无为养性真”。
张义尚认为,用意和用神是太极拳练习要义,且用神为主。
并引李雅轩老师的讲解说太极拳之所以叫神拳,就是因为:“太极在练时是用神、用意,藏而不露,因以用神为主,故称神拳。”
此处所谓神是指整体意识,也称“照物无遗”,充满全身的觉知、专注、警觉、松静意识。而意是指具体的意识导向,如意在丹田,意在手掌等。
不用力是不用蛮力,不用局部肌肉紧张力,但需用重力、惯性力,要不然身体就无法支撑。
张义尚说,练功的方向应按李雅轩所讲,“全身都要放松放软,以神领,以气化,以意走,决不会走错了路。”又说,“练拳要天天在松软上、灵感上、稳静上、舒适上、沉着上及利用呼吸上思悟,须如何才能做到?久之,才能长进。”
李雅轩自称,“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质,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稳步锻炼过程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停留在“筋骨肌肉的稳步锻炼”,不代表不需要锻炼。千万不能被大师只言片语迷惑,只追求高深境界。

4.沉重与轻灵
张义尚也意识到高深境界和入门的不同,他在和其弟张义敬通信中强调说,太极拳讲极柔软然后极刚强,还可以进一步说,极沉重然而极轻灵。
张义尚认为,需先知沉重。唯有身体松静之后,才能感受到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这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身体微微转动与空气接触,就如同水中运动,随时感受到身体与水相争的阻涩力量。
唯有松静乐,才能知自身的重量,心有天平,自重能知,外来增加之重则更能知。盘架子越久,身体就越来越松软,就越来越感受到身手沉重,感到空气阻力增大,也就增加了听劲力。

5. 太极拳“柔”之养生功法的应用
太极拳“柔”的养生应用,张义尚非常推崇李雅轩所说:“一练太极就感到舒服,人体常舒服,就会健康。”
但是,需要注意,舒服是从不舒服开始的。
学习养生法,无论是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都有一个熟练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就没那么舒服。姿势僵硬,身体无法松软下来。但是只要坚持练习,多重“柔”,少用力。久之自然可以感受到身体舒服,气血畅通。
练到身体舒服了,身心和谐,神清气爽自然“至中和”,自然身体健康。
这也恰恰应了《黄帝内经》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